未来两年我国石化行业发展趋势
2024-11-01 来源:石油与化工园区
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,2022年,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实现营业收入16.56万亿元,利润总额1.13万亿元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,2023年上半年,石化全行业实现营业收入7.6万亿元,同比下降4.4%;实现利润总额4310.9 亿元,同比下降41.3%。我国石化产业在炼油、乙烯、甲醇、PTA 等领域,稳居多项世界规模第一。
  到2025年,预计全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9.8 亿吨/年,炼厂平均规模进一步提升;我国乙烯当量需求或达7000 万吨,届时缺口约1200万吨;国内PX仍处于扩能高峰期,从严重依赖进口达到自给自足;高速增长的新能源产业给化工材料带来全新发展机遇;石油材料化、减油增化和以化为主的深度炼化一体化成为石化行业主要发展方向。
  01、炼油:2025 年炼能9.8亿吨/年
  2022年,我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9.2亿吨/年,全年加工量 6.76 亿吨,炼能利用率73.5%。国内炼油企业仍以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两家为主,加上中国海油、中国中化、中国兵器、延长石油、民企和外资等多元化主体,共计拥有千万吨级炼厂34家。
  预计到2025年,全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9.8亿吨/年,炼厂平均规模进一步提升。预计我国成品油消费量在2027~2028年达到峰值,炼厂转型增产化工原料成为中国炼油企业必然的发展趋势。
  在“双控”和“双碳”背景下,能源清洁替代、能源消费电能替代、车辆节能和燃油替代加速发展。原油加工过程成品油产率将逐年下降,减油增化趋势明显。
  2023~2025年,我国新增炼能将主要集中在镇海炼化、裕龙炼化、大榭炼化、华锦炼化、古雷炼化等项目上。其中,镇海炼化新增炼油能力1100万吨/年,预计2024年投产;裕龙炼化新增炼油能力2000万吨/年,预计2024年投产;大榭炼化新增炼油能力600万吨/年,预计2024年投产; 华锦炼化新增炼油能力1500万吨/年,预计2025年投产;古雷炼化新增炼油能力1600万吨/年,预计2025年投产。
  预计到2025年,我国炼油经营主体产能分布上,中国石化的产能达到3.31亿吨/年,占比34%;中国石油的产能达到 2.32 亿吨/年,占比 24%;中国海油等其他央企的产能达到 1.27亿吨/年,占比13%;独立炼厂产能达到
  2.9亿吨/年,占比 29%。
  02、乙烯:2025 年缺口1200 万吨
  我国的乙烯工业目前已形成“三分天下”的生产格局。其中,中国石化乙烯总产能1503万吨/年(含合资),全国占比 32%;中国石油、中国海油等其他央企乙烯总产能1415 万吨/年,全国占比30%;其他经营主体乙烯产能合计 1832 万吨/年,全国占比 38%。
  数据显示,截至2022年底,国内共有66家乙烯生产企业,总产能4751万吨/年,比2017年翻一番,占世界总产能的 21.4%。其中,产能60万吨/年以上的企业共35家,产能100万吨/年以上的企业共17家。
  2022年我国乙烯产量约3905万吨;当量消费量约6037万吨,2017~2022年乙烯当量消费量年均增长率约6.5%。
  预计 2025年,全国乙烯总产能约6600万吨/年,按88%的开工率计算,产量为5800万吨。按年均增长5.2%预计,2025 年我国乙烯当量需求约7000万吨,届时缺口约1200万吨;中国石化的乙烯产能达到2033 万吨/年、占比30.8%;中国石油等央企乙烯产能合计达到2215万吨/年、占比 33.6%;其他企业产能合计占比 35.6%。
  03、芳烃: 2025 年 PX供需基本平衡
  对二甲苯 (PX)是连接炼油与化工的重要石化产品,既是芳烃品种中最为重要的产品之一,也是聚酯产业的龙头原料。约 99%的 PX用于生产聚对苯二甲酸(PTA)进而生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(PET)。
  当前,国内 PX仍处于扩能高峰期。2022年我国PX产能增至2015年的近3倍,自给率快速提升,,已从严重依赖进口转向自给自足。过去的一年中,受俄乌冲突、芳烃调油、疫情频发等事件干扰,PX产业链整体需求呈现弱势。
  预计2023年,国内 PX供应能力继续提升,进口货源所占份额将继续减少,PX利润率下降,未来回归成本定价(石脑油+加工费定价)。
  根据中国化工经济技术发展中心的数据,2022年,PX产量 2560 万吨,表观消费量3605万吨,自给率仅 71%;2025年,PX产量4000万吨,表观消费量4000万吨,将达到供需平衡。2022年,EG产量1331万吨,表观消费量2078万吨,自给率仅64%;2025年,EG产量 1860 万吨,表观消费量 2305 万吨,自给率将增长至81%。国内 PTA和 PET 现在和未来将一直供大于求。
  04、高端聚烯烃:产能将快速增长
  截至 2022 年底,我国通用聚乙烯树脂(不含EVA、POE) 产能 3176 万吨/年。其中,中国石化产能为1007万吨/年,占比31.7%;中国石油及其他央企产能合计为1307.5万吨/年,占41.1%;其他企业占比 27.1%。
  2015年以后,我国EVA发展开始加速,2022年产能达到 215 万吨/年,自给率60% 以上。我国POE 技术刚刚突破,仅有中试装置。我国mPE(茂金属聚乙烯)于2020年突破,2022年产量约30万吨,自给率仅10%左右。
  预计 2024~2025年,我国聚乙烯产能快速增长。2025年,我国聚乙烯产能达到4709万吨/年,中国石化产能占比由 2022 年的31.7%下降为31.0%,中国石油及其他央企占比由 41.1% 下降为34.7%;其他企业占比由27.1%提升至34.3%。
  2023~2025年,我国聚乙烯年进口量仍将保持在1000万吨左右的高水平,高端专用料、茂金属聚乙烯等品种仍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进口。预计2025年,我国EVA 自给率将达到 80% 以上,市场进入充分竞争状态;POE将实现国产化突破,自给率达到10%左右;埃克森美孚(惠州) mPE 装置投产,国内mPE 自给率也将大幅提升。
  2022 年,EVA 产量 168 万吨,表观消费量 276万吨,自给率 60.7%;预计2025 年,EVA产量 297万吨,表观消费量 360 万吨,自给率提升至82.6%。
  2022年,POE 还没有量产,表观消费量66万吨,自给率 0;预计2025年,POE产量10万吨,表观消费量 90万吨,自给率提升至 11.0%。
  2022 年,mPE产量30万吨,表观消费量 240万吨,自给率 12.5%;预计2025 年,POE 产量 120万吨,表观消费量 300万吨,自给率提升至 40.0%。
  05、化工新材料:产能扩张迎全新增长点
  我国的化工新材料正进入产能快速扩张期。以聚碳酸酯为例,国内技术取得突破后,2018~2022年,聚碳酸酯产能年均增速达 30%,2022年产能达到320万吨/年。产业链一体化、规模化水平大幅提升,新建装置均为产业链一体化装置,原有装置也逐步实现原料配套。
  2022年,全国聚碳酸酯产量178万吨,进口量139万吨,消费量 288 万吨,自给率60% 以上。值得关注的是,尽管国内产能大幅增长,但国产料以板材/薄膜用中低端通用级产品为主,应用于医疗、电子电气、汽车和光学等高端、高附加值领域的聚碳酸酯仍需进口。
  伴随国内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,高性能、高品质的进口产品将逐渐实现国产化替代,预计聚碳酸酯 2025年自给率达到 80%。
  受益于新能源的快速发展,化工新材料在新能源汽车、锂电池、风电、光伏等产业中迎来全新增长点。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生产国,我国生产的光伏组件、风力发电机、齿轮箱等关键零部件占全球70%的市场份额,正带动不饱和树脂、环氧树脂、碳纤维、EVA、丁腈橡胶、湿电子化学品等相关化工新材料快速发展。
 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八年位居世界第一,亦有效拉动磷酸铁锂、镍钴酸锂、石墨、电解液溶剂、钛酸锂、添加剂、聚乙烯/聚丙烯隔膜等材料的发展。
  2022年,我国风电基建新增装机容量为37.6GW,预计2025年达到50GW。快速发展的风电产业将拉动相关化工材料的需求,如碳纤维、不饱和树脂、环氧树脂、特种橡胶及弹性体等。2022年,我国光伏胶膜消耗 EVA 树脂145 万吨、POE 树脂 25万吨,预计2025年光伏EVA树脂、光伏 POE 树脂需求量分别达150万~200万吨、28万~35万吨。
  06、化工园区:将占行业总产值超七成
  我们通过建设一批世界顶级石化基地和化工园区,可将全产业链成本压缩到极致,并形成显著的成本优势。在工业化巅峰状态下,化工园区有望实现全球最大的规模和最低的成本,最终在全产业链完成从跟随者向领导者的转变,并涌现出一批世界级化工企业和化工园区。
  数据显示,截至目前,全国重点化工园区或以石油和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园区共643家(各省公布的化工园区593 家,部分省市尚未公布化工园区名单)。其中,国家级化工园区(包括位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、高新区、保税区、新区中的园中园)67家。
  2022年,石油和化工行业营业收入16.56万亿元,化工园区产值约为8.45万亿元、约占行业总产值的51%。到2025年,化工园区产值将占行业总产值70% 以上;化工园区产值目标为13.5万亿。2022~2025年,化工园区产值年均复合增长率需保持16.9%以上。
  《化工园区“十四五”发展指南及2035中长期发展展望》要求,我国化工园区“十四五”发展总体目标是由规范化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跃升,打造化工园区产业发展提升、绿色化建设、智慧化建设、标准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示范的“五项重点工程”,五大世界级石化产业集群初具轮廓,重点培育70个具有一流竞争力的化工园区,打造“5个50”,即建成50个园区科创中心、创建50家“绿色化工园区”、新建50家“智慧化工园区”、制定并颁布50 项化工园区管理与建设标准和培育50项高质量发展示范工程。
  化工园区规范化建设应坚持“六个一体化”,即原料产品项目一体化、公用工程物流一体化、环境保护生态一体化、安全消防应急一体化、智能智慧数据一体化、管理服务科创一体化。
锦州精联润滑油添加剂有限公司版权所有
辽宁华睿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支持